鲤城13处历史建筑入选这份名单 这些地方你都去过吗?

泉州资讯助手1 2020-03-27 09:39:41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泉州市公布市辖区第二批25处历史建筑名单,其中鲤城区傅厝巷5号民居、桂香宫、朝天门等13处历史建筑名列其中。

 来源:鲤城区住建局

 昨天天上午,记者从鲤城区住建局获悉,为加大历史名城保护力度,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传承城市历史文化,保留城市历史记忆,彰显城市人文特色,日前,泉州市公布市辖区第二批25处历史建筑名单,其中鲤城区傅厝巷5号民居、桂香宫、朝天门等13处历史建筑名列其中。

 鲤城的历史建筑诉说着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承载着鲤城人民的情感记忆。

接下来

让小编带大家去看看

这些历史建筑身在何处?

有什么独特魅力?

傅厝巷5号民居

海滨街道东鲁社区傅厝巷5号民居,为闽南传统五间张大厝,位于深巷中。外墙面采用“出砖入石”做法,整体烘托出浑厚、刚毅的砖石气势。塌寿入口木构完整,门簪雕刻精美。

桂香宫

 桂香宫位于开元街道相公巷巷口,始建于清朝,主祀相公爷,配祀紫薇星君、金大巡等。据载历史上仅经1995年一次重建。现建筑为单开间双殿,前带拜亭式。宫内木雕精美,四幅壁画细致生动。桂香宫每年佛事频繁,尤其是六月初九观音圣诞,众多信众前来礼佛,是当地重要的民俗活动场所。

朝天门

 朝天门位于开元街道泉山路与北门街交汇处,为泉州古代七城门之一,始建于五代南唐,现状城门按照宋元官式古城门楼规制设计。朝天门占地面积为577.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总高度为22.3米,城楼为五开间二层歇山式单檐木结构建筑,构造巧妙,气势宏伟,质感厚重。朝天门现为泉州地标建筑之一,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泉山门

 泉山门位于开元街道威远楼、中山公园北侧,据考为唐天佑三年(906)所建,2002年复建的泉山门按唐末五代时期规制设计,占地面积625平方米,总高度13.64米。建筑采用单层单檐九脊歇山顶,面阔三开间,进深四架椽,灰瓦青砖。从立面形式上,正脊垂脊及戗脊为叠瓦脊,大门为板门,直棂窗,斗拱为偷心造五铺作斗拱,梁架用叉手。泉山门现为泉州地标建筑之一,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威远楼

 威远楼又称谯楼,是泉州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名楼,据载元至正九年(1349、康熙十三年(1674)均有重建。现址为1989年所建,选址于唐宋年间泉州州署遗址,占地732平方米,高17.45米,分上下两层楼阁式造型。建筑采用花岗岩石柱回廊,是座典型仿唐宋年间闽南古建筑七开间单檐歇山式木结构厅屋,雕梁画栋,古朴宏伟。

北门文胜宫

 北门文胜宫位于朝天门东南侧文胜巷8号,于80年代重建,北门街拓改后迁至现址。该建筑为地方小型宫庙代表,单开间,前带拜亭。山墙规尖处有泥塑悬鱼、琉璃花窗装饰。屋脊上有双龙堆剪。建筑整体保存完整,香火旺盛。

大城隍口12号民居

 开元街道梅山社区大城隍口12号民居,始建于民国时期。主立面为两层连续拱券外廊,由尖券形和弓形相间组合。柱子排列为“五脚基”式,墙面采用闽南传统胭脂红砖,整体效果温润典雅。正立面檐口有泥塑滴水兽装饰,具有东南亚建筑风情。柱头采用叠涩式装饰,檐口水平向凹凸线脚,强调横向构图秩序。该建筑是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发展至具有闽南地域装饰风格的典型洋楼。

伍堡街193-197号民居

 临江街道伍堡社区伍堡街193-197号民居,为闽南传统三间张大厝,二落带前埕。墙身由红砖、花岗岩组合而成。山墙面采用大壁牵手规做法,上下两落浑然一体。山墙规尖处有泥塑悬鱼、琉璃花窗装饰。建筑整体保存完整,美观大气,是研究闽南传统民居的重要实例。

金刚巷15-1号民居

 临江街道伍堡社区金刚巷15-1号民居,始建于民国时期。平面布局为塌寿式,墙身采用红砖、条石及水刷石砌筑。外墙面窗台下有马约利卡瓷砖装饰,檐口处用水泥栏杆压顶,整体保存完整,美观大气,是闽南近代洋楼的典型实例。

土地后巷7-1号民居

 临江街道溪亭社区土地后巷7-1号民居,为闽南近代洋楼典型实例,墙身用传统胭脂红砖砌筑,整体效果温润典雅。檐口处用红砖拼花叠涩修饰,以葫芦宝瓶及巴洛克山花压顶,体现外来建筑文化影响。建筑置于庭院之中,环境清雅,意趣盎然。

花巷46号民居

 该建筑位于鲤中街道新峰社区花巷46号,建于1920-1930年代,曾为两落两进,后日久失修,如今只保留前落。建筑一层用传统红砖和花岗岩条石砌筑,二楼外立面作水刷石饰面,尖券形、多段曲线形拱券丰富立面装饰。檐口处以葫芦栏杆和巴洛克山花压顶。百叶窗适应亚热带气候特征。该建筑为闽南近代洋楼的典型实例。

象峰巷22号朝旭楼

 鲤中街道新峰社区象峰巷22号朝旭楼,1958年由印尼华侨所建,是典型的单侧直梁式外廊洋楼。屋顶山花刻有“朝旭楼”,以其面朝东南,可以看见早晨的排名前列缕阳光而得名。山花线条装饰体现当时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墙身用传统胭脂砖砌筑,平面布局大致保留大厝样式。该建筑反映了外来建筑文化融入传统固有的空间秩序之中的“置换”“西化”过程,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帽巷15号听桐别墅

鲤中街道通政社区帽巷15号听桐别墅,建于1933年,由越南华侨蔡光远设计,通过侨汇委托亲戚建成。建筑为典型的外廊式洋楼,正立面为连续二层出规式外廊,柱子排列为五脚基式。墙身用闽南传统胭脂砖和花岗岩条石砌筑,凸显砖石材质对比。楼前庭院有风水池,修饰环境并作防火之用。该建筑是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发展至具有闽南地域装饰风格的典型洋楼。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