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6平方公里到到226平方公里 环湾面海城市一路向东

泉州资讯助手1 2019-05-31 09:58:54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从1982年市区建成区面积6.96平方公里到2018年环湾建成区面积226平方公里——

     从1982年市区建成区面积6.96平方公里到2018年环湾建成区面积226平方公里——

  “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在不少老泉州人心目中,以东街、西街和中山路为核心的老城区,代表着泉州市区最早的模样。

  二三十年间,泉州中心版图逐渐东扩。过境公路从温陵路向东到田安路到刺桐路再到坪山路及至疏港路,城市东扩的脚步越来越快。大坪山隧道、东海隧道的开通,更在几分钟的车程内实现新老城区切换,使泉州的城市东进豁然开朗。

  环湾,向湾!城市一路向东。以2010年3月《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获批为标志,泉州奋力推开环湾时代的大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缘起

  海洋基因牵引东进步伐

  向海而兴,是流淌在泉州人血液里的基因密码。海丝起点的荣光、古代“东方排名前列大港”的繁华,无不为泉州这座城市镌刻下鲜明的印记,牵系着泉州人对海洋的向往。

  如果把历史的卷轴拉长一些,从沿江向环湾,泉州不曾停下向东、向海的脚步:从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到开元六年(718年)州城治所自南安丰州迁至鲤城,再到2011年市行政中心东迁至东海,跨度整整1300年。

  “城市东进的过程,实质上正是泉州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实现新跨越的过程。”泉州市住建局造价站站长詹秋冰曾参与编写《泉州地改市20年纪事》,他介绍,随着城市定位的调整,泉州的城市发展经历了认识升华、布局调整的几个阶段。

  1982年,泉州被列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不同于北京、南京、杭州等古都的大城市建制,彼时的泉州还是县级市,所以城市总体规划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城市布局以“保护古城,开辟新区”为指导思想。

  1985年撤地建市后,泉州面临城市发展载体受限的困境,城市往哪里发展成为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课题和市民的关注热点。城市总体规划几经调整与修编,1988年首次提出将市级行政中心从旧城区迁往东片新区,拉开了城市向东发展的帷幕。

  向东、向海、向未来!2010年3月,《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获批,宣告泉州980平方公里的环湾区域进入大开发、大建设时期,泉州从沿江时代走向环湾时代,并终将迈向面海时代。

  实干

  “孤岛”荒滩变枢纽

  三十年前,当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向东发展的时候,不少人投以将信将疑的目光。

  透过普通人的视角,或许能理解这样的决定何其“大胆”:

  当时的积淀还不足。直至上个世纪末,泉州的经济总量仍然有限,城区规模仍然“迷你”。1997年中心市区一分为三时,丰泽、洛江大部分区域仍然只是村庄和农田。发展新区,钱从哪里来,无人知晓。

  当时的信心还不够。当市政府1995年启动云谷、东美、圣湖等住宅小区建设时,人们惊呼“太远了”,以致对购买最初一批经济适用房心存顾虑。

  当时的东海是“孤岛”、荒滩。东海街道北星社区党总支书记车志成清楚地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东海没有公路,出远门靠的是板车、拖拉机,还得翻山越岭走上大半天……原东海片区开发建设指挥部综合组组长苏金福2007年3月刚到指挥部时,“交通非常不便,建设对外通道、完善片区路网是当时的首要任务。”

  向东发展,何其难也。但泉州决心已定,一张蓝图管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峻岭崎岖,建设者们挖掘隧道穿山而过,水波壮阔,建设者们架设桥梁腾空而行。

  2003年6月,后渚大桥竣工、江滨北路建成通车;

  2005年,大坪山隧道通车;

  2008年12月,泉州晋江大桥通车;

  2011年4月,沿海大通道陈埭外线通车,首条环湾快速通道成型;

  2012年1月,东海隧道、后渚至城东快速通道主线通车;

  2015年5月,泉州湾大桥建成通车……

  奔跑的路网,撑开了环湾城市的骨架。当后渚大桥接通台商投资区,当泉州晋江大桥直达晋江南岸,当东海隧道拉近老城新区的距离,当山海路成为城东、东海两大片区间的坦途,东海终于从“孤岛”华丽转身,成为泉州城市980平方公里规划区域的枢纽。

  城兴

  环湾理念入人心

  2011年、2018年国庆期间,市行政中心、市行政服务中心先后东迁至东海,为城市向湾一跃写下“点睛”之笔。

  与之相伴的,是东海以城市新核心的姿态迅速崛起:

  便捷成了新城的金名片。后渚大桥东桥头互通有望7月通车,城东至北峰快速通道稳步推进,东海通道、百崎通道进入初步设计等实质性操作阶段……随着路网的不断完善、出行的日益便捷,泉州新城各片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环湾向海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休闲成了市民的新常态。如今在东海,阳春看油菜花、初夏看格桑花、重阳赏金菊,已经成了市民的休闲乐事。周末假期,市民还可以骑“小黄人”沿晋江而下,一路穿行北滨江公园,观赏日落时分的泉州湾大桥美景。又或者去山线绿道踏青,从大坪山一路来到桃花山。不久的将来,随着通港街绿廊的建成,这条最美绿道还将直抵海滨。

  配套成了群众的大福利。东海、城东两大学园相继建成,福医大附属二院东海院区、泉州排名前列医院城东片区高标准建设并服务市民,海峡体育中心常年向市民开放,市公共文化中心即将全面建成……曾以讨小海为生的东海街道北星社区居民,享受到了“在家门口”就业、就学的优质服务。

  城市向东,印证了泉州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发展历程,带来的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拓展,更是发展理念的跃升。如今,站在市行政中心广场眺望,台商投资区已然有了城市的天际线,世中运主会场在晋东新区拔地而起,泉州湾大桥让环城高速闭合成环,石狮一举进入环湾区域。环湾区域组团间全部互联互通,泉州作为环湾向海之城已蔚为大观。

  从“沿江板块时代”迈向“环湾面海时代”,泉州脚步不歇。2016年12月,“海丝新城”正式写入市党代会报告。2017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古城提质、新城集聚”的战略部署,进一步聚焦湾区重点区域,泉州的城市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2019年,泉州划定海丝新城统筹协调范围,规划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并启动城市建设提速年,计划实施106个新城重点项目,努力把“两江”入海口打造为城市形象高地。不久的将来,一个生活配套完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集聚、生活环境优美的海丝新城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